广州IT外包对小米成为可穿戴出货第一不意外
2017-8-6 14:01:18 点击:
据广州IT外包 www.pc626.com报道:近日,市场调研机构 Strategy Analytics2 发布了可穿戴设备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7 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了 2200 万部。其中小米市场份额高达 17%,成为全球第一大可穿戴设备厂商,超过了 Fitbit 和苹果。 报告称,2017 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了 2160 万部,相比 2016 年第二季度的 2000 万增长了 8%。
获得此增长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相对廉价的的智能健身腕带需求强劲,二是美国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的高端智能手表,两个因素推动了增长的趋势。
Strategy Analytics 特别称赞了小米,2017 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了 370 万,同比 2016 年第二季度的 300 万部增长了 23%。小米也因此获得了 17% 的全球市场份额,因而超过了 Fitbit 和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厂商。
报告表示,健身追踪器类型的小米手环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格十分便宜,并提供心率监测器、步进器和日历提醒等丰富的功能
不过,排名第二的 Fitbit 没有落后太多,全球的市场份额为 16%,第二季度出货量也有 340 万,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几乎做相当于去年的 29% 而已。Fitbit 正面临双重挤压,小米廉价健身腕带和苹果高端智能手表共同夹击之下,未来销量并不乐观。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彭博社发表分析文章称,中国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华米科技野心勃勃,准备通过一系列新设备扳倒可穿戴设备的霸主Fitbit。华米新产品在功能上能够匹敌Fitbit的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后者。由于低价策略影响了公司利润率,华米计划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引入外部服务,来弥补利润的下滑。此外,华米还计划进军欧美市场,可能会在3年至5年内在海外上市。
作为华米CEO,黄汪并不缺乏野心,他正准备借助一系列新款可穿戴健身设备挑战Fitbit的全球主导地位。
明年推低价新品
志在抢占可穿戴市场的华米是一家创业公司,也是Fitbit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华米计划在明年推出更为先进的健身追踪设备产品线,价格只有Fitbit产品的十分之一。
“明年,我们的整条产品线将和Fitbit一样,无论他们有什么,我们也都会有,”黄汪在接受采访时称。华米目前的主打产品是一款健身手环——小米手环(Mi Band)。市场调研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小米手环第二季度售出310万个,是全球第三大畅销的可穿戴设备,位于Fitbit设备和苹果Apple Watch之后。
黄汪称,华米计划最终将其新设备推向欧洲和美国市场,但并未披露时间表。华米创建于2014年,获得了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的投资,并成为小米可穿戴技术的合作伙伴。华米生产的手环使用小米品牌进行营销,目前依旧主要在中国销售。
黄汪表示,华米的新产品线将拥有与Fitbit设备一样的功能和特性。黄汪在位于北京北部郊区的公司办事处的一个简陋会议室内接受了采访,他穿着灰色休闲衬衫和运动鞋。
黄汪今年40岁,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微电子学专业。在联手小米创建华米之前,黄汪曾在华为担任了一年的软件工程师,并在1998年至2013年创办了三家科技创业公司。
“在两年或三年内,他们或许就能轻松推出可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的智能手表或其它类型的智能手环,”IDC高级研究经理肯尼斯·刘(Kenneth Liew)表示。
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即便如此,华米也在计划进行扩张。肯尼斯·刘表示,虽然新兴国家的低端设备销售很有可能增长,但是多数早期用户青睐苹果、三星等厂商开发的智能手表。苹果等公司生产的智能手表能够追踪健康数据,运行来自第三方开发商的其它应用。
或启动第三轮融资
华米正在考虑启动第三轮融资。黄汪表示,融资目前并不是迫切需要,因为公司今年每个季度取得的净利润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约合160万美元)。2014年12月,在第二轮融资中获得红杉资本等投资方投资的3500万美元后,华米称公司估值达到3亿美元。
黄汪称,第三轮融资的规模“肯定将超过1亿美元”。他表示,华米尚未正式筹划首次公开招股(IPO)事宜,但会寻求在未来3年至5年时间内在海外上市,可能会选择纳斯达克交易所。
华米生产的小米手环主要追踪用户的睡眠状况和行走的步数,结果显示在与手环配对的智能机上。而Fitbit的设备能够收集用户心率等更为复杂的数据,很多产品都配备显示屏。黄汪不愿透露正在开发的产品的细节,只表示新产品将拥有与Fitbit设备一样的功能,并且还能追踪心率、血压等生命特征。
小米手环在去年8月上市,在中国的售价为人民币69元(约合10.85美元)。黄汪称,小米手环的售价比不配备屏幕的类似Fitbit设备便宜90%。他表示,华米尚未决定是否以小米品牌推销新产品,这取决于能够实现公司最大效益的战略。Fitbit总部位于旧金山,拒绝对华米的计划置评。
Fitbit开拓中国市场
Fitbit也在进军中国市场,该公司设立了中文网站。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亚马逊、京东等电商平台购买Fitbit的产品。
为了实现新一轮增长,Fitbit正寻求深入企业客户市场,目标放在了有意推动员工健身,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的企业。黄汪称,对于亚洲公司来说,打开美国企业市场并非易事,这会让Fitbit免受一部分低成本竞争。
对于华米来说,降低产品价格意味着公司无法从硬件销售中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黄汪表示,华米计划分析用户数据,将用户连接到外部服务提供商,以此弥补利润的损失。例如,失眠症患者可以获得睡眠治疗学家的治疗建议。
今天,华米科技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AMAZFIT龙支付米动手环,号称是运动/金融/交通一体化解决方案。外形方面,该手环采用隐藏式按钮和液晶宽屏设计,支持IP67级防水,荣获得2017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功能方面,支持睡眠监测、全天候运动记步、来电提醒、久坐提醒,续航可达20天。
此外,该手环还全面覆盖上海公共交通,包括公交/地铁/出租/磁悬浮/轮渡等,一刷即可,支持空中自助充值,即充即用,已经预置上海公共交通账户。
更给力的是,该手环还支持银行卡开卡,只需三步即可开卡成功,可以在带有闪付标志的ATM和POS机上不用接触就能轻松完成取现、支付操作。
今天中午,华米科技官方微博宣布了一件大事儿:即将发布一款新品,这款新品和银行有关。由于配图中出现了一个龙形的玉佩,所以网友们怀疑,这款新品和建设银行有关系。随后,隶属于华米科技的@AMAZFIT官微也在评论中确认,这次发布的新品是和银行合作的新手环。和银行合作的手环会有什么样的玩法呢?一起拭目以待吧。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我知道很多人都对AI表示忧虑。考虑到历史原因和娱乐业,有这种想法不足为奇。许多人担心我们会被机器人取代,过着和《黑客帝国》一样的日子。 然而,这些看似无辜的虚拟程序真的会在未来为非作歹吗?我很难脱离目前还在进化的计算机模型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是否会像奥本海默在造出第一枚原子弹之后评论的那样、成为“世界的毁灭者”呢?我固然会一举成名,但也许批评者们也所言不假。
也许我不该回避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名AI专家,我认为人工智能有什么恐怖之处呢?
《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 9000计算机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它引发了许多意外后果,可见这套系统并不成功。
在许多复杂系统中,如NASA的太空飞船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程师会将许多组件组合在一起。设计师们也许很清楚每个部件该如何单独运作,但对它们共同运行的结果则知之寥寥。
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完全了解这些系统的运作结果,它们的失灵方式也多种多样。从沉船到飞船爆炸,再到核电站爆炸,每次灾难都由各种各样的小故障组合而来。
而在AI研发中,我们也可能陷入同样的陷阱。
获得此增长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相对廉价的的智能健身腕带需求强劲,二是美国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的高端智能手表,两个因素推动了增长的趋势。
Strategy Analytics 特别称赞了小米,2017 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了 370 万,同比 2016 年第二季度的 300 万部增长了 23%。小米也因此获得了 17% 的全球市场份额,因而超过了 Fitbit 和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厂商。
报告表示,健身追踪器类型的小米手环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格十分便宜,并提供心率监测器、步进器和日历提醒等丰富的功能
不过,排名第二的 Fitbit 没有落后太多,全球的市场份额为 16%,第二季度出货量也有 340 万,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几乎做相当于去年的 29% 而已。Fitbit 正面临双重挤压,小米廉价健身腕带和苹果高端智能手表共同夹击之下,未来销量并不乐观。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彭博社发表分析文章称,中国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华米科技野心勃勃,准备通过一系列新设备扳倒可穿戴设备的霸主Fitbit。华米新产品在功能上能够匹敌Fitbit的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后者。由于低价策略影响了公司利润率,华米计划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引入外部服务,来弥补利润的下滑。此外,华米还计划进军欧美市场,可能会在3年至5年内在海外上市。
作为华米CEO,黄汪并不缺乏野心,他正准备借助一系列新款可穿戴健身设备挑战Fitbit的全球主导地位。
明年推低价新品
志在抢占可穿戴市场的华米是一家创业公司,也是Fitbit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华米计划在明年推出更为先进的健身追踪设备产品线,价格只有Fitbit产品的十分之一。
“明年,我们的整条产品线将和Fitbit一样,无论他们有什么,我们也都会有,”黄汪在接受采访时称。华米目前的主打产品是一款健身手环——小米手环(Mi Band)。市场调研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小米手环第二季度售出310万个,是全球第三大畅销的可穿戴设备,位于Fitbit设备和苹果Apple Watch之后。
黄汪称,华米计划最终将其新设备推向欧洲和美国市场,但并未披露时间表。华米创建于2014年,获得了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的投资,并成为小米可穿戴技术的合作伙伴。华米生产的手环使用小米品牌进行营销,目前依旧主要在中国销售。
黄汪表示,华米的新产品线将拥有与Fitbit设备一样的功能和特性。黄汪在位于北京北部郊区的公司办事处的一个简陋会议室内接受了采访,他穿着灰色休闲衬衫和运动鞋。
黄汪今年40岁,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微电子学专业。在联手小米创建华米之前,黄汪曾在华为担任了一年的软件工程师,并在1998年至2013年创办了三家科技创业公司。
“在两年或三年内,他们或许就能轻松推出可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的智能手表或其它类型的智能手环,”IDC高级研究经理肯尼斯·刘(Kenneth Liew)表示。
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即便如此,华米也在计划进行扩张。肯尼斯·刘表示,虽然新兴国家的低端设备销售很有可能增长,但是多数早期用户青睐苹果、三星等厂商开发的智能手表。苹果等公司生产的智能手表能够追踪健康数据,运行来自第三方开发商的其它应用。
或启动第三轮融资
华米正在考虑启动第三轮融资。黄汪表示,融资目前并不是迫切需要,因为公司今年每个季度取得的净利润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约合160万美元)。2014年12月,在第二轮融资中获得红杉资本等投资方投资的3500万美元后,华米称公司估值达到3亿美元。
黄汪称,第三轮融资的规模“肯定将超过1亿美元”。他表示,华米尚未正式筹划首次公开招股(IPO)事宜,但会寻求在未来3年至5年时间内在海外上市,可能会选择纳斯达克交易所。
华米生产的小米手环主要追踪用户的睡眠状况和行走的步数,结果显示在与手环配对的智能机上。而Fitbit的设备能够收集用户心率等更为复杂的数据,很多产品都配备显示屏。黄汪不愿透露正在开发的产品的细节,只表示新产品将拥有与Fitbit设备一样的功能,并且还能追踪心率、血压等生命特征。
小米手环在去年8月上市,在中国的售价为人民币69元(约合10.85美元)。黄汪称,小米手环的售价比不配备屏幕的类似Fitbit设备便宜90%。他表示,华米尚未决定是否以小米品牌推销新产品,这取决于能够实现公司最大效益的战略。Fitbit总部位于旧金山,拒绝对华米的计划置评。
Fitbit开拓中国市场
Fitbit也在进军中国市场,该公司设立了中文网站。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亚马逊、京东等电商平台购买Fitbit的产品。
为了实现新一轮增长,Fitbit正寻求深入企业客户市场,目标放在了有意推动员工健身,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的企业。黄汪称,对于亚洲公司来说,打开美国企业市场并非易事,这会让Fitbit免受一部分低成本竞争。
对于华米来说,降低产品价格意味着公司无法从硬件销售中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黄汪表示,华米计划分析用户数据,将用户连接到外部服务提供商,以此弥补利润的损失。例如,失眠症患者可以获得睡眠治疗学家的治疗建议。
今天,华米科技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AMAZFIT龙支付米动手环,号称是运动/金融/交通一体化解决方案。外形方面,该手环采用隐藏式按钮和液晶宽屏设计,支持IP67级防水,荣获得2017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功能方面,支持睡眠监测、全天候运动记步、来电提醒、久坐提醒,续航可达20天。
此外,该手环还全面覆盖上海公共交通,包括公交/地铁/出租/磁悬浮/轮渡等,一刷即可,支持空中自助充值,即充即用,已经预置上海公共交通账户。
更给力的是,该手环还支持银行卡开卡,只需三步即可开卡成功,可以在带有闪付标志的ATM和POS机上不用接触就能轻松完成取现、支付操作。
今天中午,华米科技官方微博宣布了一件大事儿:即将发布一款新品,这款新品和银行有关。由于配图中出现了一个龙形的玉佩,所以网友们怀疑,这款新品和建设银行有关系。随后,隶属于华米科技的@AMAZFIT官微也在评论中确认,这次发布的新品是和银行合作的新手环。和银行合作的手环会有什么样的玩法呢?一起拭目以待吧。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我知道很多人都对AI表示忧虑。考虑到历史原因和娱乐业,有这种想法不足为奇。许多人担心我们会被机器人取代,过着和《黑客帝国》一样的日子。 然而,这些看似无辜的虚拟程序真的会在未来为非作歹吗?我很难脱离目前还在进化的计算机模型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是否会像奥本海默在造出第一枚原子弹之后评论的那样、成为“世界的毁灭者”呢?我固然会一举成名,但也许批评者们也所言不假。
也许我不该回避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名AI专家,我认为人工智能有什么恐怖之处呢?
《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 9000计算机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它引发了许多意外后果,可见这套系统并不成功。
在许多复杂系统中,如NASA的太空飞船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程师会将许多组件组合在一起。设计师们也许很清楚每个部件该如何单独运作,但对它们共同运行的结果则知之寥寥。
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完全了解这些系统的运作结果,它们的失灵方式也多种多样。从沉船到飞船爆炸,再到核电站爆炸,每次灾难都由各种各样的小故障组合而来。
而在AI研发中,我们也可能陷入同样的陷阱。
- 上一篇:广州网络维护跟进百度想借AI实现弯道超车 2017/8/7
- 下一篇:广州IT外包分析苹果9月新品大势 2017/8/5